風聲低吟思想起-恆春民謠尋訪行 HOT

一把月琴、一個人,一首詞曲,一首歌。隨興自然的恆春民謠,唱盡了庶民生活的酸甜苦辣,在半島地區悠響數十載,經歷歲月沉澱,成為了重要的文史資產。

因此在恆春四處可以見到民謠的蹤跡,像是屏鵝公路上大大的月琴像、社區和學校傳出的歌聲,以及街上那棟古色古香的「恆春民謠館」。

民謠館於2009年完工,是屏東縣政府向恆春旅遊醫院租借舊有宿舍改建而成。古樸的紅磚建築,與古城和傳統民謠的意象相映成趣,在建築外即可嗅聞到歷史的風味。

門上貼著的樂譜,是最廣為人知的民謠曲《思想起》。

館內空間不大,佈置十分用心。館中央以軟紗垂墜舖疊的設計,很像是旋律一般的柔軟飄渺,中間的月琴則像代表著月琴在民謠的重要地位。

目前恆春半島地區積極維持民謠的舊脈與新傳,民謠館內紀錄了很多各地的活動紀錄,可以看到這些舊有的歌曲是如何重新回到人們的口中被傳唱著。

民謠是生活的結晶,館裡一些佈置擺設都是以當地的生活為發想而成,像是這塊展版上的布,其實是用植物染而成,還是用本地特產的洋蔥,處處充滿了在地特色。

專屬於月琴的展覽區當然少不了,館內有各式造型大小的月琴,可以好好認識一下他的樣子跟音色。

 

現場還有展售在地的特產、特色文創手作商品等,當然也有陳列民謠歌曲專輯,很適合捎一份半島風情味回家。

民謠館的特展每三個月會更換一次,民謠館也固定會舉辦相關的課程,讓大家都能聽唱恆春的歌。

 

落山風、檳榔、民謠、是俗稱的「恆春三怪」,民謠之所以被列為三怪其一,與代表人物陳達最有關係,是唱紅「思想起」的民謠歌手。而陳達的故居就在恆春。

這棟位於大光里的平房,是陳達生活了數十載的屋房。矮小簡樸的外貌,雖難以與屋主為恆春民謠指標人物的身分相串聯,但站立於前時,想像陳達在此真實生活的剪影時,也讓人開始遙想起這位民謠巨擘的一生。

 

1906年,陳達出生於在恆春地區一個四男三女的家中,是家中的么子。家中兄長為村中的音樂好手,陳達血液中亦奔流著音樂的才能,不但擁有帶蒼涼感的歌聲,還無師自通了月琴技藝。喜愛民謠的陳達,也喜愛創作,常以日常生活與胸懷情感,譜寫成一首首饒富韻味的歌曲。自編、自彈、自唱的形式,成為了陳達的特色,也逐漸地在村里、半島之間傳開了聲名。

四處走唱打工的陳達,帶著音符踏響了恆春半島,足跡甚至遠到臺東,在南國刮起了陣陣樂音。

從臺東返回恆春的陳達,在親戚及鎮公所的協助下,於大光里建造了安身的屋舍,成了往後安身立命的住所。

小屋及屋主都沒想到的是,在貧病交迫時,文史工作者卻尋訪到了這塊地方民謠的瑰寶。

猶如現在普遍的素人技藝節目,陳達開始至台北表演與錄製唱片的過程,從一個小人物,成為了達人。

但陳達最終還是選擇回到這棟平房,在光影流逝中步行至生命盡頭,小平房也因此成為了「故居」

故居曾經斥資百萬整建,一度再現光鮮,但在地方缺乏長久且持續的維護下,無人居住的房子,終究缺乏生氣而殘破頹敗,令人唏噓。

也因此,目前故居內部取消開放,遊客僅能從外端景仰,紀念這位偉大的創作者、歌者、詩人。

雖屋瓦殘缺,但陳達在民謠發展上的不朽地位,不曾缺角或黯淡;

但也不免讓人思索起關於地方重要文化資產的保留問題,希望美妙恆春民謠,能繼承陳達走唱的足跡,持續地以樂曲編織半島風情。

 

 

恆春民謠館

免費參觀

地址:屏東縣恆春鎮恆南路168號

電話:08-888-0293

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 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

FB

 

 

陳達故居

地點:恆春鎮大光里砂尾堀附近,鄰近砂尾路39-1號。

開放時間:目前暫不開放,僅能瀏覽外觀。